创业知识

zhishi
首页 > 创业知识 > 正文内容

闭关一年创业大模型,姜大昕站在AGI呼啸的风中

京商创业2024年03月24日创业知识39

采访|苏建勋、周鑫雨

文|周鑫雨

闭关一年创业大模型,姜大昕站在AGI呼啸的风中

编辑|苏建勋

2024年2月,在准备一场分享会的PPT中,前微软全球副总裁、如今的阶跃星辰CEO姜大昕,把他看到的一句评论放进了自我介绍:

“在微软混得风生水起,怎么想不开创业?”

从位于北京地址丹棱街5号的微软大厦,走到阶跃星辰如今的办公地点,只需要10分钟。但从加入微软到创业,姜大昕用了16年。

形容自己为“极端i人”的姜大昕,16年来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下,但他主导研发的产品,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微软搜索引擎Bing、智能语音助手Cortana、微软云Azure,以及办公全家桶Microsoft 365。

作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研究院(STCA)的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,姜大昕又是一位极具人才号召力的学者。在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(NLP)领域,他在顶刊发表了近200篇论文,如今与他并肩创业的,还有曾任字节跳动总监的朱亦博,以及出身微软STCA的焦斌星。

这是姜大昕创业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,在和《智能涌现》两个小时的交流中,我们几乎没有按照既定的采访提纲走,在姜大昕身上,感性和理性有着平衡的配比,这让我们的聊天变得尤为有趣。

姜大昕会记得那些对他影响深远的生活碎片。谈及从微软出走创业,他引用了大学好友的一句话“这个世界上每天刮很多风,但这个风刮到你家门口,一辈子就那么一两次”;说到GPT带来的冲击,他形容自己:“感觉整个世界在我身边呼啸而过,留下自己在风中凌乱。”

当然,他也有技术高管对所从事领域的严谨:讲到AGI怎么推动,他立刻展示了自己画的PPT和路线图;提到训练数据的来源,他能脱口而出全球网页的总量,以及中文语料在全球的精确占比。

姜大昕给公司规划的路径,是摸着OpenAI的石头过河,走一条“单模态—多模态—多模理解和生成的统一—世界模型—AGI(通用人工智能)”的路。

△姜大昕为《智能涌现》展示的AGI路线图。拍摄:苏建勋

他提到,很多OpenAI的信息看似杂乱,实际上就是沿着这条脉络去发展:Sora的发布,是为了迭代多模生成的能力;收购机器人公司Figure.ai,是为了布局具身智能;首席科学家Ilya带队人类对齐项目Q*,则是为补足System 2(大脑的复杂任务规划能力)而准备。

“不能只看OpenAI的形,要看神。”姜大昕对《智能涌现》总结。

相比其他大模型玩家的高调入场,阶跃星辰在过去一年几乎隐形,但事实上,阶跃星辰的入局时间并不晚。

据《智能涌现》了解,阶跃星辰早在2023年年初,就拿下了多家顶级VC的投资;这意味着在资本抢跑的时间点,围绕资金、人才、数据等维度,阶跃星辰的储备不会逊于任何一家底层模型厂商。

在过去喧嚣的一年中,阶跃星辰选择埋头研发产品。

2023年7月,团队正式开始训练模型。两个月后,综合性能超过GPT-3.5的千亿参数大模型Step-1落地;11月,千亿参数的多模态模型Step-1V又告成。在2024年3月23日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,阶跃又给出了语言大模型Step-2的预览版——这也是国内初创公司,首次交出的万亿参数模型的答卷。

“同行都在曝光狂奔的状态,你会焦虑吗?”我们把这个疑惑抛给姜大昕。

“不会。我觉得把门关上来奔,可能奔得更畅快一点。”姜大昕说。

大模型创业团队中,最不缺的就是AGI信仰者。王小川通往AGI的途径,是盖一幢不同垂直模型的“模型大厦”;月之暗面的杨植麟,则押注了长文本。

姜大昕对AGI的态度是?他认为,孕育出GPT的Transformer架构,只能到达世界模型,但到不了AGI。

“就像Sora融合了Transformer和Diffusion,AGI一定是不同模型的融合。”遵循Scaling Law(规模定律)堆参数的下一步,姜大昕觉得,模型需要真正融合多模态的生成和理解能力。

两个小时的访谈结束得有些匆忙,姜大昕在接到一个电话后,匆忙和我们告别赶赴下一场会面,离开的时候,我们看到姜大昕办公室门牌上的符号——那是一个他手绘的Logo。后来得知,它的灵感来自阶跃函数(Step Function)——神经网络中最早的激活函数,用折线图表示时,就像往上攀登的一级台阶,这也成了公司的名称和Logo。

访谈开始前,我们问了姜大昕文章开头的问题:“在微软混得风生水起,怎么想不开创业?”

我们从来没说要做一个小公司,我们就是奔着AGI去的,不然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干嘛呢?”姜大昕告诉我们。

以下是《智能涌现》与阶跃星辰创始人、CEO姜大昕的访谈内容:

一、把门关上来奔,可能奔得更畅快些

《智能涌现》:我们看到资料,阶跃星辰成立的时间是2023年4月,具体是什么时间开始筹备的?

姜大昕:起点大概在2023年春节那会儿,可能会更早一些。

2022年底,我就开始考虑两个选择,一个是留在微软,还有一个是出去创业,但没有最后下决心。到了春节的时候,ChatGPT变得很火,那时你每天都被很多信息包围,我就有点坐不住了。

微软的文化是追求科技进步,但是它是大公司,有既定的发展战略,在一个方向会走得非常远,很难说我个人决定要干什么;我觉得这一轮属于划时代的变革,大概是过年的时候想清楚,应该自己出来创业,就开始找人、找钱,开始注册公司。

以前有一个报道说我离职创业,底下有人评价:“在微软混得风生水起,怎么想不开创业?”我可以用同样的问题问我们核心团队的每一个人:在大公司都混得挺好,为什么要创业呢?

《智能涌现》:微软很多同僚都在这波浪潮出去了,比如Harry(沈向洋)南下去了IDEA研究院,周明成立了澜舟科技,梅涛离开京东成立了HiDream.ai。身边这些人的动态,对你来说会不会也是一种刺激?

姜大昕:会。微软出去创业的人也不少,创业人之间还是有交流的,我多多少少也受他们影响。包括我大学同学也有创业的,他在2022年底和我说的一句话,我觉得挺好玩:“这个世界上每天刮很多风,但这个风刮到你家门口,可能一辈子也就那么一两次。你不用顾虑,风来的时候你就上车,先上车再说,都不用想得很清楚”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京商创业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jsbt.com.cn/post/61260.html

分享给朋友:
现在,非常期待与您的又一次邂逅

我们努力让每一次邂逅总能超越期待